對透明度及問責內容需求衡量法

背景


隨著香港新聞自由每況越下,獨立記者正在找辦法有效地拿捏大眾對政府管治透明度及問責相關內容的需求。對於希望透過政府管治與權利等議題接觸本地觀眾的媒體機構,衡量此類內容的需求十分重要,因為這能反映聚焦相關議題的可行性與可持續性。其次,這亦能讓我們洞悉市民對參與吸收及交流關於政府透明度與問責資訊的積極程度。新興的傳媒機構可以透過尋找方法加強其內容的讀者積極互動率,從而為建立一個更有韌性的資訊環境以及可靠、獨立傳媒的公信力出一分力。

這篇文章會提供一個基本的衡量法,衡量大眾對與透明度及問責相關的內容的需求。此衡量法主要採用以下兩項關鍵指標:

  • 為內容付費的意願
  • 保存或分享內容的意願

我們會在以下段落透過一些例子展示記者可以如何使用免費或廉價的數據收集策略,透過這兩項指標衡量大眾需求。

指標一:付費意願


過去幾十年,全球各地的獨立媒體都聚焦了不少精力,嘗試理解資訊消費者為網上新聞付費的意願。縱覽二十多個媒體市場的數據,路透新聞學研究機構2023年數碼新聞報告發現為網上新聞付費的人的比例,在過去10年有逐漸並持續的增長。

可惜的是香港的趨勢正是朝相反方向走。在香港為網上新聞付費的人的比例持續下降:從2020年大約29%跌至2023年僅餘16%。與此同時,近期新興的多間網媒亦引起部分人預估為網上新聞付費的醫院可能即將上升

面對這種趨勢,許多獨立記者正在尋找方法讓內容能夠盈利,以增加他們在香港資訊生態圈的可持續性。雖然上述的趨勢確實反映在這個環境盈利確具挑戰,但亦要緊記目前為網上新聞付費的人的比例未必完全反映付費意願。舉例,上述的趨勢可能是反映目前網上新聞的供應與資訊消費者的需求不吻合。透過了解消費者最着重新聞內容的哪些特點,並有效地迎合相關需求,獨立傳媒機構可以解鎖消費者的付費意願,把握盈利的商機。

衡量付費意願的方法

市場推廣者會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去釐定消費者為某項商品或服務(又或者是商品或服務的某些特徵)的付費意願。記者可以採取類似方法去辨認可盈利內容的機遇,加強增長。這些策略包括:

  • 問卷調查:一個最直接去衡量付費意願的方法就是直接問讀者。這可以透過一對一訪談或邀請受訪者匿名地填寫一份簡短網上問卷去進行。當我們去解讀這裏問卷的數據時,緊記要考慮受訪者有多反映你完整的讀者群。
  • 產品分析:除此以外,我們已有其他量化評估影響為網上新聞付費意願的各種因素。這個過程需要套用聯合分析原則。雖然這類分析通常用於大規模的市場調查研究,我們總有方法將相關原則簡化,從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迅速地取得洞見。透過套用類似原則,記者可以辨認哪些特徵對讀者付費意願的影響最大。舉例,從0到100分,讀者有多著重:1)關於政府透明度,有數據支持的調查報導,以及2)閱覽每日電子報,歸納與政府透明度議題相關的突發新聞。兩者之間分數上的分別能讓你洞悉獨家新聞報與有數據支持的調查報導之間的相對價值。透過對不同的特徵重複此分析,記者可以初步洞悉如何向讀者推銷自己的價值,以及如何增長自己的價值以迎合觀眾的需要。
  • 顯示性偏好與A/B測試:對於已經認清其付費訂閱範圍的媒體機構,另外一個衡量付費意願的方法是進行A/B測試。這個方法通常被稱為顯示性偏好理論。透過這個方法,媒體機構可以嘗試在每次兩週的階段分別推廣兩種不同的付費訂閱套餐。透過控制推廣套餐的宣傳開銷與渠道的差異,媒體機構可以取得觀眾對不同套餐與價格的顯示性偏好。

廣泛的數據採集會比較昂貴,但我們總有方法有創意地接觸慣性讀者,從而取得相關見解。善用免費網上問卷工具,或是社交媒體平台內置的互動問卷功能都是一些廉價、有幫助的工具,讓媒體機構可以就讀者的偏好與為內容付費的意願採集數據。

指標二:分享或保存意願


衡量獨立媒體對加強大眾對透明度與問責的需求並不限於其可盈利性。對許多獨立記者,社交媒體是一個與廣大讀者觀眾連結與分享資訊的平台。在香港,許多人會以社交媒體平台作為主要資訊來源。傳媒機構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取得的互動可以是傳媒影響的重要指標。這對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投放大量內容的傳媒機構尤其適用。这些平台不單是用作品牌建立,更能引起大眾關注重要的社會、經濟及政治議題。

某些社交媒體互動可以被視作反映對透明度與問責相關內容的需求。例如在Facebook與Instagram的「分享」次數與「保存」次數可以借代用作衡量觀眾主動參與分發與透明度與問責相關內容的意願。這類互動是一種訊號,反映讀者相信這類內容值得其他人關注,或是他們本身希望日後重讀。

透過建立內容測試和評估流程,獨立媒體機構可以改善他們在社交平台的內容,並以最大化與大眾需求相關的指標(例如分享與保存)作為目標。以下五個步驟是測試與評估的方法之一,讓獨立媒體機構可以融入其常規社交媒體刊登週期之中。

  • 第一步:訂立假設。所有測試的第一步是要界定要測試變數。例如媒體機構可能是想評估什麼內容格式(例如懶人包、文字、影片或限時動態)能最有效觸法分享與保存。又或者你可能比較想評估不同話題的影響,例如看看關於公共財政的故事與新法例的故事相比哪個表現會比較好。清楚界定要測試的變數能簡化測試過程與結果解讀。
  • 第二步:控制外圍變數。當你界定好希望測試的變數後,下一步就是控制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額外因素。例如,假如你的目標是要評估內容格式的影響,你就可能要考慮「控制」題材,對同一個故事測試不同的格式。相反地,如果你希望評估不同故事題材的影響,測試時就要確保每個故事都是採用同樣格式。
  • 第三步:刊登內容採集數據。下一步是要創建並刊登你希望測試的內容。這步包括考慮你希望控制的變數。為求最準確的結果,最好把所有相關的內容都在每週同一日,大概相近的時間刊登。這樣結果並不會受讀者行為影響(例如某些時段社交媒體用戶會比較多人使用)
  • 第四步:分析結果。在預先界定的時間框架內(例如48小時或一週)比較分享和保存數字。如果你並未投放任何廣告費推廣貼文,最多分享與保存的帖文就是最有效刺激內容需求的內容。有投放廣告的媒體機構可以再進一步分析,衡量每個分享/保存耗費多少。透過把廣告費總額除以分享或保存數字,你可以控制帖文廣告費的差異,從而比較不同帖文的表現。
  • 第五步:紀錄觀察成果。當你辨認出你的「致勝」變數後,記得要記錄下來。找個地方將相關發現紀錄下來,並定期用新的假設重複第一至四步,媒體機構便可以建立一系列的最佳做法,隨時日改善在社交媒體刊登的內容。
回到首頁